“山村好莱坞”的红色征途
这是一个村集体为了一份事业而不断寻路的故事。
这是燕兵第27次扮演团长带领游客们“攻打”县城。他原以为今年“十一”假期那几天“攻打”几次后,任务就算完成了,没想到“跟着团长打县城”这个沉浸式影视体验节目持续爆火,慕名前来体验的游客,并没有随着假期结束而减少,景区甚至在10月12日发出了限流公告。
这个景区,全名叫“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暨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坐落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一个叫常山庄村的山村里。《沂蒙》《斗牛》《红高粱》《铁道飞虎》等400多部影视剧都是在这里拍摄的,所以很多人称它为“山村好莱坞”。
看起来,它可能是山村里的“横店”,农民版的“好莱坞”,其实它的底色是红色。或者说,红色教育、红色影视、红色研学、红色写生、红色演艺等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断带着这个景区在游客少、底蕴挖掘不够等困境中一步步实现了突围,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名,更是从一个单纯的影视基地,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的红色景区。
影视红色演艺体验节目爆火,让这个农民办起来的景区迎来大流量,也再次给它提出这些年它一直在回答的问题:红色教育怎样才能深入人心,红色旅游如何才能守正创新?在严肃性和市场性之间,红色旅游如何找到平衡?或许,从它一路走来的印迹中,可以找到再次突围的办法。
可以说,这是一个村集体为了一份事业而不断寻路的故事。
农民建个“好莱坞”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07年,由山影出品、管虎导演的反映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参军参战、拥军支前的电视剧《沂蒙》筹备拍摄。选址时,剧组走遍了沂蒙山区6个县200多个村庄,都没有找到适合拍摄的地点,直到走进常山庄村。
“枕沂”“叩蒙”,这是常山庄村主街上的一个牌坊上刻的字,也是沂蒙山人对蒙山沂水的敬畏。村里的主街有2公里,两侧基本是清末民初建设的民宅。依水赋形,靠山用山,这些宅子顺着水的流向建造,用山上的石块做基本建材,采用“干插墙”形式建造。村里保存完整的此类民居有367座,从石板巷、石板桥上走过,俨然走进一座开放式的民居博物馆。
村里来了剧组,村里人感到十分新奇,“祖祖辈辈住的破旧房屋,还能上电视?”拍摄结束后,县里决定在这个村就地取材,建设一座影视基地。承担开发建设任务的,是这个县界湖街道的南村社区。
县里之所以找到南村,是因为建设影视基地的条件要求比较高,一是村集体要有雄厚经济基础,二是要有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找来找去,便找到了南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凤德。
李凤德自1985年退伍以后,自主创业,办起了矿山开采、石英砂加工等企业。2005年,南村老党员、老干部和群众代表多次到厂里,邀请李凤德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李凤德带领大家走“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
“咱就是磨石头的,这文化的事搞不懂。再说这是集体的事,搞砸了怎么向老少爷们交代?”李凤德得知县里让南村去建影视基地的时候,心里可是一百个没底。架不住县里“三顾茅庐”,再加上村里反复论证,最后敢想敢干的他还是带领南村人接下了这份事业。
“没有底,咱们就一步步走。”
自此,一群农民在山村里建“好莱坞”的征途便开启了。
他们自己说影视基地是影视产业链的“最末端”,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们将能想到的拍摄所用到的东西都想到了:对古院落进行保护性修缮,“修旧如旧”;新建、改建、修复了一些供拍摄红色影视剧专用的炮楼、戏台、古道、城门、围墙、古庙;为拓宽“戏路”,建了能拍摄年代剧的古县城,里面包含明清主题影视街、民国主题影视区……建硬件的同时,服化道也慢慢跟上,剧组来了之后吃喝住行都要照顾到。
在这个过程中,南村村民和影视基地周边马牧池乡的村民们都纷纷参与进来,“土地入园当社员、景区务工当职员、穿上戏服当演员、售卖产品当店员,‘四员’,是集体产业为老少爷们带来的福利。”李凤德说。
基地建好后,陆续有剧组前来拍摄,景区也开始卖票营业。然而有的人来看了几眼就走了,嘴里嘀咕:“这是啥啊,破屋烂房子的,俺老家有的是。”
投入那么多,游客却不买账,让这份事业一时陷入彷徨中。
寻找底色
问题出在哪?李凤德带着村民们四处考察学习,回过头来审视自身。他发现很多人是来看剧组拍戏的,但基地并不是天天有戏拍。一旦剧组走了,这些老房子对游客来说没什么吸引力,走马观花看看就够了。“人家横店不光在硬件上建了很多主题公园,还建了展览馆、文化教育馆,看来,我们也得弄点有文化的事儿,留住他们。”李凤德想。
他围着基地转了又转,猛然想到自己脚下踩的,就是一片红色热土。
当初《沂蒙》在此拍摄时,这里的场景符合拍摄条件是其一,根源不就是因为这里的革命历史吗?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失守,国民党山东政府主席率十万军队望风而逃,山东广大地区沦于敌手,中共山东省委便组织和发动了抗日武装起义。1938年1月1日,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爆发后,起义队伍进驻沂蒙山区。之后,中共中央又先后派来了一批批干部,扩大人民武装,逐步创建了沂蒙抗日根据地。1940年7到8月,在沂南县的青驼寺选举成立了山东省统一的行政权力机关——山东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沂蒙抗日根据地成为山东各根据地的中枢,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过。
正因为有这样的革命历史,所以有了“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的拥军模范们。李凤德想,自己站立的地方,就有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有办起战时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换于,有率32名妇女架起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更有“无私奉献爱国拥军好妈妈”胡玉萍……她们可是体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红嫂。
越想越激动,李凤德当即请来当年在县里参与鲁中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建工作的杨桂柱,踌躇满志地说:“咱们建红嫂纪念馆!”
那天天气异常炎热,他俩在影视基地的几个小院里转悠,决定就在这些村民曾经居住的农家院里,为“草根”英雄们建纪念馆。
红色的历史,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复活。
“有问题你找我,没问题咱就关起门来放心大胆干。”李凤德对杨桂柱说。为了赶在“十一”之前把纪念馆建好,他们兵分两路,李凤德带人修缮展馆,杨桂柱和另外两个人一起黑白不分地找资料、改文案、画版、上版、布展……他们在那个炎热的夏天,经历了“极限40天”。
就这样,以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为核心,“山村好莱坞”有了8个纪念馆,也有了红色的底色,这份事业,也让影视基地变为红色景区。
纪念馆的资料并不都是现成的,沂蒙山区的红嫂有很多,但真正要做展览时,史实的缺失、影像的匮乏、资源的散落都是考验。收集史料,保存历史,不知不觉中,他们在做一份伟大的事业。
在红嫂群像馆里,一位来自莒县的党员干部参加单位组织的集体学习教育时,看到墙上一张照片后,惊喜地说:“这不是俺妈吗?”他喜极而泣,回家后便带着家族二十多人前来观瞻。
取得建设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的经验后,其他红色资源也在这里被慢慢“打捞”上来。
一天,李凤德和杨桂柱在外地参观学习纪念馆建设经验。半夜,李凤德“忽”地从床上坐起来,对杨桂柱说:“爷们儿,红嫂纪念馆边上是村里书记以前的房子,比别的房子都好,拆了怪可惜的。咱能不能建个将帅馆?将帅们在前方带领人民抗日,红嫂在后方拥军支前,可以说没有将帅,哪有红嫂。这些资料,你有吗?”“这资料,可能比红嫂资料还多!光在咱们沂蒙山区打过仗的将帅,就有快500人。”杨桂柱如数家珍。“哎呀这么多?那咱再建个将帅馆!你去准备你的,我回去改造房子。”就这样,又经历了一个“极限40天”,纪念当年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战斗和工作过的将帅展馆建了起来。2021年,他们又建起了红嫂广场,立起了红嫂纪念碑,红嫂广场建成后,前来缅怀红嫂事迹,举办党建、团建活动和红色研学的人络绎不绝。
红色景区是南村社区的集体产业,村民凭身份证可以免费进入。吴文静是土生土长的南村人,她已经数不清多少次来影视基地玩了,近些年陪孩子前来参加研学、写生也有几次。因为“跟着团长打县城”的爆火,在参与“打县城”之前的空闲时间里,她到纪念馆群中跟随团队仔细听了一遍讲解。讲解员讲到王换于含泪厚葬陈若克的感人故事时,记者瞥见吴文静默默擦着眼泪。“‘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孩子参加演讲比赛时会背这句话,我有时候也念叨,平时也知道些红嫂的事迹,但真正听了讲解之后,才知道背后的故事这么感人,才知道我生活的地方有这么多‘大人物’来战斗过。”
吴文静说这话时,诞生于沂蒙山区的歌曲《跟着共产党走》正从纪念馆中飞出,“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不远处则锣鼓喧天,“跟着团长打县城”的“战前动员”环节开始了。
“一步步走”
如果说利用红色资源建纪念馆是景区进行“一步步走”的第一步,那么“跟着团长打县城”这个沉浸式体验节目就是第三步的体现。那么,第二步在哪里?
李凤德观察到,在农民老房子里建纪念馆,用展板加讲解,是“你展我看”“你说我听”模式,渐渐有些人觉得这种方式太传统,说教味浓,而且像吴文静这种经常来的游客并不会经常去听讲解,他们需要更多样的体验感受。后来,景区就引导游客听完讲解后,在现场重温入党誓词、观看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片。此外,还在景区设立了红色体验教育区,设置了推小木车、抬担架、架“火线桥”、送军粮等红色体验项目。
但是,这些还是依托于纪念馆,李凤德觉着“动静”不够大,所以他一直想着下一步怎么将红色文化更生动地向大家展示出来,他也带着这个思考四处请教。
终于,迈出第二步的机会来了。
2017年2月,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也是中国著名舞美设计家韩生,在河北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参加一个筹建戏剧小镇研讨会上的发言,引起了北京清大文产规划设计研究院一位老师的注意。因为发言内容涉及戏剧艺术与现实生活和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联,让他想起了那个千里之外四处请教的村支书。经他牵线,李凤德派人很快就到上海找到了韩生,邀请他为景区的发展出出主意。
韩生被这位风尘仆仆的村支书深深感动,也惊叹于山区农民建影视基地的魄力,很快,他从上海到常山庄进行考察。依山傍水,底蕴丰厚,韩生觉着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后半生事业的落脚点,于是很快就拿出了关于《沂蒙四季》的策划方案,并计划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沂蒙四季》是沂蒙自然生态四季皆美的概念,体现沂蒙未来旅游没有淡季、旺季的全天候理想目标。”韩生介绍。
《沂蒙四季》由山村剧场和沉浸式情景小院两部分组成。山村剧场的背景就是山,观众的看台也在山坡上。剧场的朝向就是日落的方向,观众进场时即将日落,山村家家户户炊烟袅袅。演出时晚霞漫天,自然天光和剧场灯光交相呼应,观众能够在山村自然景色中欣赏红色大戏。“这个时候,在剧场里面坐一会儿就是一种享受。”韩生说。
在山村剧场上演的第一部戏,叫《沂蒙四季·红嫂》,后来又有了《歌声里的红嫂》。傍晚,剧场里有史诗大戏,白天,在不同的小院中则随时上演着时长10分钟左右的小戏小剧,如《跟着共产党走》《识字班》《战地医院》《民兵连》《妇救会》《永远的新娘》等。
采访时,燕兵正化妆成陈毅元帅等候《一碗米粥》的演出。作为沂蒙四季艺术团的副团长,不“打县城”的时候,他就在影视基地的几个小院里一手拿着对讲机、一手拿着手机对各个小院进行调度,同时要随时扮演小院短剧中的陈毅、袁成龙等人物。燕兵在景区的小院里演了三年多了,当时就是《沂蒙四季》这个项目而被招募来做演员的。这个艺术团的人员基本由本县或周边县里的“文艺青年”构成。《一碗米粥》里演陈毅勤务员的岳士博,是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学生,来这里当了演员,还在景区里找到了伴侣。
小院里的小戏小剧演出时间非常灵活,团队来可以提前“点戏”。艺术团团长尤立万说:“有单位来这里进行廉政教育,就点《一碗米粥》,这个戏就是讲陈毅元帅当年在山东期间不搞特殊化的故事。供电系统的来,咱们就给演《风雪潮山夜》,讲给村里最后一户通上电的故事。金融系统的来,咱有《北海银行在沂蒙》。”
这种灵活机动的“点戏”方式,就是站在游客的角度着想,“有时游客们在纪念馆那里看得久了,或者在其他地方体验着,那大部队到来之前,我们的戏可以等等他们。”尤团长说。而且山村剧场和小院小剧也已经有沉浸式元素在其中了。比如剧场里,观众看台和舞台融为一体,小院里,观众更是和演员们同在一个院子里,演员表演时和观众充分互动。沉浸式味道浓郁的“一步步走”的第二步,为“打县城”的爆火打下了基础。
“活起来,火起来”
“咱们抗战弟兄勇敢前进,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古戏台前,一场战前动员令人心潮澎湃。被动员起来打鬼子的游客手里拿着红缨枪、步枪、大刀等,有的还穿着八路军服装,开始进行一里多路的突击行军。在古县城前,团长和日伪军之间的“嘴仗”中,炮声隆隆,烽烟四起。
“同志们,冲啊!”
随着“团长”一声令下,冲锋号响起,游客们热血沸腾,举着刀枪一齐朝古县城飞奔而去。“攻打”胜利后,在鞭炮声和歌声中团长带领大家跳起了舞,边上就有免费的鸡汤。
攻城现场放的炮非常逼真,所有防御工事都是按照影视剧的标准布置的,在剧情的推进和服化道的作用下,剧情、声音、道具以及沉浸式体验,让每个参与的游客不自觉地举起手机。随着短视频的传播,这个节目在网上迅速火了。有网友说:“冲锋号一响,情绪价值直接拉满。”“这才是最适合中国人的Cosplay!”
“节目多次冲上同城热搜,很多媒体也关注到了,这是我们没想到的。因为这个节目去年‘五一’假期就演过,没这么火。这次火爆,真的是游客的自发行为为景区带动了流量。”与景区内热火朝天的体验相比,景区负责人高春升沉着冷静。“10月5日那天,这个节目在网上爆火。一般随着假期接近尾声,节目的热度会往下降,但是假期最后两天来的人越来越多。‘十一’假期结束以后,随着天气变冷,北方景区就会进入淡季。但是短视频不断发酵,很多在假期没体验成的游客纷纷给我们打电话,我们的电话24小时有人接听,报名的人有好几千,我们打算假期后的每周末都演这个节目。由于第一个周末报名人数很多,我们不得不发出限流公告。”高春升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了一些数据。
景区董事长李熙鹏是位“80后”,他年轻,创新意识强。做沉浸式的体验项目就是他提出来的,而且也是他建议在今年“十一”假期搞点“动静”出来。景区里的沉浸式体验节目还有“重走支前路”“苟队长娶亲”等,虽然形式差不多,但体验感不一样。在不断优化剧本、丰富场景、增加体验感的推进中,“跟着团长打县城”脱颖而出。“传统的红色教育比较呆板,而且同质化严重,游客不太喜欢。现在的旅游已从风景、场景,转向情景体验时代了,大家更喜欢体验文化,而不是单纯听取教育。所以,沉浸式体验就从屋子搬到了院子里,再转到大街上,空间在变,游客的体验也立体起来。游客既是参观者,也是参与者,发给他一把红缨枪,一把道具枪,跟他两手空空感觉就是不一样。一到动员的时候,‘走,咱们打鬼子去’,那种激情就出来了。”李熙鹏说。
项目火了以后,李熙鹏一直关注着网络动态和评论,“有人说‘呼隆大叫的,这就叫红色教育了?’我觉着,做红色教育,就是要深入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至于形式,我们会不断优化。红色是我们的底色,我们演的都是正面的,游客的感受也是正面的,我们就能保证我们的严肃性不被消解。”李熙鹏一直在思考红色旅游的严肃性和市场性之间的平衡,立场也很坚定。
“火出圈,但是不会火出界。”李凤德说,这是做红色旅游的底线。
这个周末,燕兵还要继续扮演团长带领游客“攻打县城”。随着节目不断打磨提升,演出效果一场比一场好。快过年了,李熙鹏心里早有了节目再提升计划。至于体验感如何,很多人的期待值已经拉满。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rdtt/202411/t20241111_137873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江西天皓房地产...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
2020-04-28
热门资讯
江西天皓房地产...
2020-07-15致上饶市政府陈...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
2020-05-13致沈阳市市纪委...
2024-01-12致上饶市委马承...
2020-05-13土地性质:一定...
2020-04-28圈地千亩国际健...
2020-04-23农村土地新政策...
2020-04-24黑土地“金豆子...
2020-04-28致鄂尔多斯市东...
2021-06-23